太行山麓的秋日西柏坡,层林尽染中掩映着青砖灰瓦的中央旧址;华北平原的白洋淀深处,接天莲叶间浮动着星罗棋布的抗战遗迹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,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与白洋淀红色资源深度联动,以"赶考精神"与"雁翎智慧"双核驱动,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。
西柏坡五大书记
走进西柏坡纪念馆,1949年毛泽东提出"两个务必"的场景依然令人震撼。去年某省直机关干部在此开展"重走赶考路"体验教学时,学员们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参与电报破译实战演练,面对仿制的军事沙盘,真切感受到"一纸电文决定战局"的决策压力。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创新开发的"四小时决策模拟"课程,要求学员在物资短缺、情报不全的情境下制定战役方案,让"谦虚谨慎、艰苦奋斗"的精神从历史教科书走向现实推演场。秋阳透过旧址的窗棂,将"六条规定"的木牌镀上金边,参训干部在此重温"不做寿、不送礼"的纪律要求,常擦新时代"作风之镜"。
白洋淀
盛夏的白洋淀,游船穿过芦苇迷宫停靠在嘎子村码头。当学员划着木船进入当年雁翎队伏击区时,教官突然抛出情境考题:"如何用三艘渔船阻断日军汽艇航线?"有小组借鉴"大抬杆"战术,提出用芦苇伪装浮雷;另一组则活用现代管理思维,设计出分段阻击方案。这种将历史智慧与现代创新结合的培训模式,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与白洋淀联合研发的特色课程。夕阳西下时,学员们在荷花淀畔诵读《荷花淀派》文学作品,从孙犁笔下织席女子的家国情怀中,读懂"人民战争"的深层逻辑。
当结业仪式在岗南水库边的柏坡岭举行时,学员们面对山水立下誓言,恰如76年前领袖们"进京赶考"时的历史回响。
暮色中的西柏坡纪念碑与白洋淀千里堤遥相辉映,见证着红色教育培训从单向讲授到双向互动的嬗变。当干部们带着两地淬炼的精神烙印返回工作岗位,那些在旧址院落讨论过的群众工作法、在芦苇荡中演练过的危机处置术、在荷花香里感悟过的为民初心,终将化作新时代的赶考答卷。这片山水相连的红色热土,正以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持续为干部教育培训注入源头活水。